推薦產品
上一條:
陳海龍農家干白筍
下一條:
陳海龍香辣剁椒黃瓜皮
陳海龍農家手工荷折皮
- “荷折皮”與“荷折粉”是湖南的俗稱,普通話叫“薯粉條”與“薯粉片”,是不是感覺怪怪的?
南方鄉村有些東西用普通話很難稱呼,叫出來了,也感覺怪怪的不到位。
“荷折皮”與“荷折粉”是一種食材,幾乎可以百搭其它食材,而且更添其美味。
年關的時候,兒時的鄉下,家家都少不了制作“荷折皮”與“荷折粉”。
父親們用籮筐挑一擔洗凈的紅薯,去碾米坊,把紅薯粉碎成渣。沒錯,又是紅薯,可見舊時鄉村,紅薯全身都是寶。
把紅薯粉渣挑到村頭水塘旁邊專門的池旁,這種池用紅磚與水泥砌成,三格池子,專門用來沉淀紅薯粉。
三個池子相通,一個比一個稍低。在第一個池格里用吊起來的過濾網兜沖洗,擠壓紅薯粉渣,反復沖洗擠壓,直到只剩純粹的渣渣,淀粉被水帶走。順便說一下,這種過濾網兜就是用來加工豆腐時過濾的。
帶有淀粉的水在三個池子間緩慢地流動,沉淀一夜時間。第二天一早,放掉***一個池子里的水,三個池底都有一層厚薄不同的紅薯淀粉,白白的,細滑細滑的。
挖出來曬干,就成了紅薯淀粉。
接下來,就是制作“荷折皮”。用大鐵鍋燒開一鍋水,準備好幾個專門的蒸盆。此蒸盆專門用來蒸薯粉皮片與米皮片,與做早點腸粉的蒸盆差不多。
母親們在一大盆清水中加入紅薯淀粉,攪拌均勻,稀濃適當。裝一勺,倒入刷油的蒸盆中,搖均勻,放入鍋中蒸熟。每一次蒸盆底都要刷油,不然粉片兒很難揭下來。
蒸熟后,粉皮黃褐透亮,揭下來,一張張掛在竹竿上晾曬。過不了多久,門前就成了粉片森林,在風中搖擺。